第五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律规范
1、填空选择题:
1.社会团体需要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组成。
2.社团的宗旨是达成会员的一同意愿。
3.社团负责人的选任。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社团负责人应当依据章程规定的程序由特定的社团组织机构选任。
4.社团的活动是非营利性的目的。
5.对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主如果审批机关的管理。
6.依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拓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包含薪资、补助薪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公务费、业务费、设施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成本。
7.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高于800万元,地方性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高于400万元,非公募基金会的原始基金高于200万元。
8.社团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民政部门。
3、解释说明:
1. 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与公民个人借助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2. 基金会:是指借助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4、简答卷:
1.国内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征
答: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2.分级管理体制;3.限制角逐原则;4.年度检查规范;5.财务监督 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率约束;财务公开规范;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打折。
2.国内事业单位成立的条件
答:有我们的名字、组织机构和场合;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从业职员;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来源;可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国内社团的登记条件
答:社团的成立需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社团要具备相当的代表性;
全国性社团要有少量的成员并拥有足够的广泛性;
社团需要可以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责任。
4.国内社团的登记程序
答:负责人签署的登记申请书;
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审察文件;
社团的章程;
办事机构的地址或者联络地址;
负责人名字、年龄、住址、职业和简历;
成员数额和经费状况。
5、论述题:
1.剖析国内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答:国内公共事业组织立法的特征:
1.归口登记和双重管理体制
2.分级管理体制
3.限制角逐原则
4.年度检查规范
5.财务监督 非营利性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率约束;财务公开规范。
6.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打折
国内公共事业组织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1.公共事业组织单行法的缺失
2.立法权威性的缺失
3.实体法的缺失
4.立法内容的缺失
公共事业组织行为规范的缺失。
法律规范的操作性不强,漏洞过多。
法律体系衔接不好,法律规范不配套。
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和公共事业品德
1、填空选择题:
1. 公共事业伦理包含3个层面,即观念形态、实践形态和中介形态。
2. 公共事业伦理意识即观念形态,包含公共事业管理主体对伦理准则意识、伦理责任意识和伦理目的意识。
3. 公共事业伦理的中介形态,主要指社会的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政治信念是公共事业伦理评价的三种主要形式。
4. 加大公共事业管理伦理建设的渠道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规范化的自律。
5. 公共事业品德的三大特点是:整体性、稳定性、转换性。
2、名次讲解:
1. 公共事业伦理:是公共事业管理范围中的角色伦理,是以公共事业组织为主体对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角色的伦理原则和规范。
2. 公共事业品德:就是公共事业伦理规范在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职业心理和职业行为中的体现,也是在其公共事业整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特点和倾向。
3、简答卷:
1.公共事业伦理的特征。
答: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客观需要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一方面,反映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职业伦理关系及其客观需要的行为规定。
其次,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自己对公共事业伦理关系的主观认识。
公共事业伦理规范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
他律阶段是达到自律阶段的必经阶段和必要首要条件。他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赖以行动的规范或动机,要遭到来自社会、政府等外在需要的支配和约束。
自律性是公共事业组织和成员将行为规范由刚开始的外在约束和导向转变为内在的自我意志,内化为我们的品格。自律性是其伦理性的最显著的特点。
4、论述题:
1.试说明公共事业品德的培养机制。
答:公共事业品德的培养机制主要包含: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习惯形成机制和良心调节机制。
公共事业教育培养机制。教育培养是公共事业品德渐渐形成的过程,它既是一种外在的社会力量有哪些用途过程,又是一个个体同意的过程。
公共事业习惯形成机制。道德习惯是人的意志力量的结晶。好的公共事业道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弃恶从善的过程,是一个抑制我们的不好的心理、习性从而培养好的心理、习性的过程。
公共事业良心调节机制。公共事业良心是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公共事业道德行为隐蔽的调节器,它对公共事业组织成员品德形成有哪些用途,主如果作为个人自我控制的道德心理机制而发生的。
第七章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
1、解释说明
1. 现代事业组织:是现代事业规范的核心定义。现代事业组织,是指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拥有独立资产,面向社会自主从事准公共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2. 现代事业规范:即国内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的模式的设计构想,是指与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己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一整套事业管理规范,它是有关现代组织的法人规范、劳动规范、人事规范、财务规范、允许管理规范、评估规范、生活保障规范等项管理规范的总称。
2、简答卷
1.现代事业规范的基本框架与主要特点
答:
1.完善的事业法人规范。 达成事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管理权的离别。
2.多元化的事业组织形式。改变单一化的行政型模式,打造起灵活多样的现代事业组织,达成事业组织革新。
3.多元化的事业投资与经营补偿规范。达成事业投资主体的多样化和投资方法的多元化,增强自我补偿能力。
4.科学民主的事业领导规范。打造有创建人与出资人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形式的领导决策权力机构。
5.新型的事业人事管理规范。打造开放、流动、公平、角逐和富有活力的事业人事规范。
6.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规范。打造以国有资产管理和用本钱核算为中心的、统一的商业财务管理规范。
7.多样化的事业监督管理规范。改变过去单一化的行政事业管理就模式,达成事业宏观监督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社会化和多样化。
3、论述题
1.试剖析达成国内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目的的基本渠道与对策
答:在进一步深化国内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须针对现在所存在的问题,分别采取以下一些基本改革渠道与对策手段。
转换观念
明确并不是所有些科学、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活动都不可以达成产品化与市场化;并不是所有些社会公益性事业都需要由政府来直接举办。
政事分开
包含:政事职责分开;政事机构和职员编制分开;政事经费分开;政事管理方法分开。
职员分流
需要加速改革国内现行的干部人事规范;加速打造和健全新的社会保障规范;大力进步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
培育市场
为此,加速事业商品与服务价格的改革,为实行安源优部分事业商品的产品化创造条件;改变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与经营范围,使其逐步转向市场拓展自主经营;
加大国民消费教育,合理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保证有关事业商品和劳务市场的发育和进步。
财政对策
第一,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可以立即达成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应当尽快转化为企业,打造现代企业规范。
第二,对于那些应当产业化,而且一时又很难达成产业化的事业单位,可以先明确其市场化的改革目的,视同企业对待,分别进行改革。
第三,对于那些需要继续由国家财政供给资金的事业单位,要改革资金供给方法,分别实行事业基金、绩效预算、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引入商业角逐机制。
第四,对于那些既不可以达成产业化,又不应当继续由国家办的事业单位,应坚决取消事业资格;对于现有事业单位里面很多的冗员,也应坚决予以精简。
第八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进步与革新
1、填空选择题
1.新的社会管理体制的目的模式:小政府、大社会。
2.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点是组织功能和组织形式的专业化、异质化。
2、解释说明
1.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是指主要通过社会各方力量,借助民间资源进行公共商品的生产和提供。
2. 事业型市场:广义的事业型市场是事业产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3、简答卷
1.社区对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有哪些用途。
答:
2. 公共事业管理应怎么样进步与革新?
答:管理观念的进步与革新。达成从静态管理观念向动态管理观念转变;从命令管理到服务管理观念转变;从物本管理向人本管理观念转变。
管理方法的进步与革新。要运使用方法律方法依法管理,程序法和实体法并重;
管理方法的信息化和互联网化;管理方法的多元化,经济、法律、情感教育、定性定量。
管理内容的进步与革新。达成公共事业组织的行为与社会行为相结合,使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3.公共事业管理的社会化的主要标志。
答:社会力量成为举办公共事业的主体;
市场化运营成为公共事业进步的一种机制;
多元约束成为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